»
秉著神農精神,致力栽培有機好菇
菇德生態農場
»
從台中霧峰遷徙到花蓮的吳家,在慶豐山腳下經營著養菇事業,至今已50多年了。對第三代經營者吳厚德來說,種植木耳並不難,是他從小耳濡目染就會的,只要花時間用心照顧,一定可以克服所有技術和操作上的困難;對他來說,農村人力支援的短缺才是最令他頭疼的。對養菇事業有著深刻情感的他,希望能逐一改善各個環節的問題,讓這份喜愛可以傳到下一代、下下一代……
»
»
菇德生態農場的吳厚德,是花蓮第一位獲得有機認證的菇蕈農。自花蓮推動無毒農業開始,因為認同有機栽培、友善環境的理念,他第一波就轉身投入轉型栽種,不再施藥防蟲,讓養生的菇類產品不僅有益於健康,也有益於環境,並透過農會的宅配系統,讓花蓮在地的好菇也能與外地消費者分享。 吳厚德:「其實養菇要轉有機很容易,因為本來用藥量就不多,有機栽種最主要的還是照顧到我們的環境,蟲就算有一點,有的菇被咬傷了長的醜一點,那就自己吃或是賣便宜一點就好,現在消費者對有機的觀念提高了很多,有機栽種對經營來說更好,可以趁勢提升品質、增加獲利。」
»
»
養菇對他是一生的情感,他全心投入
»
從小就在菇舍裡幫忙剪木耳、撒水、搬貨的吳厚德,並沒有像一般農村子弟從小做怕了般的逃離農村,退伍後馬上投入家裡的養菇事業,不僅擴大菇舍數量範圍,還著手改良蒸氣殺菌設備及設計軌道推車等提升作業效率,並跟進現代冷房菇舍。大動作的投資並不是以往農村小規模栽種的思維,但他以自身的投入及努力說服長輩。
»
»
吳厚德:「阿公剛來到花蓮時,有種過水稻和菸草,但在我們老家霧峰,很多遠親都種植菇蕈,技術交流沒問題,再加上當時國家政策推廣洋菇外銷,所以大概民國53 年左右開始轉種,當時是以木耳和洋菇為主,洋菇可以外銷罐頭賺外匯,所以雖然洋菇需要收稻草、技術層面比較高,但收入好。」 以往大家對養菇的印象都是用椴木,但其實從民國65年就開始有人用太空包來種植菇類,再加上林務政策轉變禁止伐木後,大多都改以太空包種植了。
»
»
那時吳家的菇舍也才6棟,吳厚德接手後才慢慢增加,如今已有27棟菇舍,以木耳、杏鮑菇、秀珍菇為主。 吳厚德:「奮鬥到第三代了,我會想要突破。現在科技大廠也投入養菇事業,整個環境一直在進步,我們也得在自己能力範圍內進步,必須要想怎樣可以延續下去,我們小農沒有辦法請微生物、環境等專家來協助,資金當然也不像大廠那般雄厚,那就要自己多想、多看,所以我平時除了看書,就愛看機械展,看有什麼設備可以輔助流程。」
»
»
強化設備對抗災損,找在地資源控制成本
»
在花蓮,養菇業最大的挑戰就是颱風了。以前菇德生態農場內的菇棚還是用竹子、角木搭建的,一遇到颱風屋頂往往就有損壞,如果颱風路線直來,連主結構也容易被吹壞。 吳厚德:「那時,平均四年就倒一次,菇棚主結構若是壞了,拆是一次工、搭也是一次工,利潤都得搭上去了,所以我後來牙一咬都改成鐵皮屋,比較可以抗颱。以前農家人都說做農的老天爺給你多少就是多少了,但這樣聽天由命也太消極了,如果可以花一點錢讓工作順利一點,達到最大的效益,那就慢慢投一點錢,都是為了更好嘛~所以我會開始找一些設備來改,也是為了有效利用空間及人力。」 種植菇蕈最重要的太空包,裡面是由木屑、米糠、石灰和碳酸鈣等組成的混合物。
»
»
在花蓮,木屑的取得要比西部難,當在地木屑斷料時,吳厚德找到了華紙。剛開始前幾年,華紙較粗硬的木屑容易將太空包刺破,菌種較易感染,他試了好多方法,最後發現只能靠堆,利用堆曬的方式讓木屑腐化,這個至少得花8個月時間和空間的成本雖然很高,但在地資源可以充分利用,淘汰後的太空包木屑還可以當有機堆肥,整個生產流程不浪費資源,也符合有機態度。 吳厚德:「現在科技大廠一天就可以生產30萬包,一包還只要50~60元,這種價格戰是很可怕的,所以我們小農怎麼辦?只能盡量尋找資源,讓自己的產品產量高、品質好、價格漂亮,在還有空間的情況下,就多花點時間堆出好的木屑吧!」
»
»
研究冷房菇舍控管,讓經驗值數據化
»
黑木耳肉質肥厚、細膩、脆滑爽口,營養豐富號稱植物燕窩,是菇德生態農場的供貨大宗,一來這是從阿公那輩就一直種植到現在的蕈類,有感情也最有經驗值了;二來木耳對環境的適應力也是最好的。而秀珍菇和杏鮑菇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就比較挑了,但市場價錢較高,而且產期和木耳可以錯開,還可以豐富產品種類。 吳厚德:「菇類生長環境的通則就是陰暗潮濕,但每一種菇還是有它的喜好,我們就是要依據當地環境來做調整改善。
»
»
就算是木耳,還是需要一定的光線,強度類似閃光;也有向光性,有一點光它會長的比較挺直,也會比較開葉,光線不足就會有突長的狀況。所以我每天都要根據當時的氣候條件來照顧它們,要不要多遮光、要不要開菇棚門通風一下還是要補充濕度,這些都要靠經驗。」 現在氣候的轉變的確讓菇類的生長變慢、產能降低,所以現代化冷房菇舍這種植物工廠也應運而生,雖然每一間冷房菇舍不僅設備成本高、月支出電費價高,但吳厚德還是投資了,用來照顧售價較高的杏鮑菇等。
»
»
吳厚德:「我摸索這個冷房菇舍也花了4~5年的時間,還在摸索呀!但冷房菇舍的確能將氣候風險管理做到數據化,他能控制好濕度、溫度、光線和含氧量。可是這些數據沒有人會輕易教你的,如果真的有心要從事這條路,我覺得也一定要經過這段摸索期後才會珍惜,自己去了解自己產區的環境,如果沒有經過摸索的這條路,只有數據,那遇到問題時就麻煩了,你會不知道怎麼調整。」 就算有了輔助機械和冷房設備,養菇產業還是需要很多的人工,而且是零碎的。鮮菇得一朵一朵的採,菇柄得一刀一刀的剪,更換太空包時又得搶時趕工,太空包的植菌也得靠人工,以往農村鐘點臨時工好找,現在廠內人手不足時,吳厚德就算累的腰痠也不敢休息。
»
»
這位榮獲神農獎模範農民的菇蕈農夫,以自身的努力和勤學不斷跟上市場競爭的腳步,有人想學著養菇,只要撥得出時間,他也一定跑一趟去幫忙,但現代農夫要學的真的很廣,除了種植專業,行銷及財務風險管理也得懂,奮鬥多年他的眼神依然閃閃發光,他希望可以逐步再多機械化點,未來子女接的時候可以輕鬆點,讓這個家族事業仍好好延續下去。
»
聯絡地址:花蓮縣吉安鄉慶豐11街87號
聯絡電話:(03)852-3939 。0932-651-101
»
#本文同步刊載於『花蓮小農物語』
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