⋅
「想去看看?那就走吧。」
⋅
還記得第一次有環島的念頭,是我剛從大學畢業,當時看了一部電影《練習曲》,影片結束後,散場的燈光亮起,胡德夫〈太平洋的風〉曲子伴隨著謝幕的文字,悠悠地唱著,彷彿再等一下,太陽出來之後,隔日旅程又將繼續。
⋅
因為心嚮往之,我展開了首次環島旅行。在這趟過程,細細地體會臺灣,跟旅途中遇見的人事物。環島結束後,雖然稱不上找到自我這麼地有意義,但能去了解自己成長的這塊土地許多樣貌,也串起了對每個鄉鎮的片段記憶,那是非常有趣的感受,也奠定了每隔一段時間,都會將自己丟到大自然裡的習慣,單純地看、放空地走,重新整理自己心情。
⋅
在設計公司服務六年,忙呀忙著,完成了一些案子,也成了部門主管,回過神,我也來到三十歲這年紀。雖然穩定,內心卻總有些疑問,「如果離開這裡,會怎麼樣呢?我還能夠做什麼呢?」。
⋅
⋅
「有些事情現在不做,一輩子都不會做了」
⋅
有一天,深夜下班後,看著電視上的單車節目,突然間,多年前看的電影《練習曲》中的一句台詞浮現在我腦海裡:「有些事情現在不做,一輩子都不會做了」。於是,為了想認清設計工作以外的自己,我正式向公司遞出了辭呈。
⋅
離開公司不久,我帶著筆電與簡單的行囊,踏上人生中第六次的環島旅行。這一次,沒有時間壓力,我大多數的時間停在鄉村,甚至會往山裡頭跑,甚至曾被原住民友人熱情招待醉倒,隔天一早看到無與倫比的山嵐之美,那些都是美好且真實的經歷。
⋅
再度來到池上,本來也只是想和之前環島認識的朋友見面、敘舊,沒想到,因為在地人的熱情:「你這麼常來池上,有沒有考慮租個房子,剛好有個房子要出租,要去看嗎?反正看房子不用錢!」就這樣,我與這間六十年前是診所的老房子相遇了。說也奇怪,裡頭古老的磁磚、老窗,總給我一種越看越順眼的感覺,加上,這棟老洋樓位於車站大街尾端,似乎又象徵往另一個起點的開頭。
⋅
帶著浪漫情懷,還有些許衝動,看完房子後三天,我便租下這間房子。
⋅
⋅
事後回想,當時租下房子的另一個主因,或許是單純想把自己放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,加上能在喜歡的鄉野間生活,也可以嘗試邊接設計的工作,邊體驗當地陌生的事物,讓自己吸收新的能量,便如此大膽地簽約承租,花了對自己而言不算少的積蓄。不過,這只是一個開始呀。
⋅
雖然對於老屋的整理,我想盡量保持原貌,但屋內一些電力、用水、廁所等問題仍需處理,而開始投入後,才知道整理老房子原來需要這麼多費用,重新拉電、接水管、挖化糞池、處理漏水……等等;甚至到現在,每一次颱風過境,都還是要重新面對屋簷漏水等無解的問題。但是整修過程中,當屋子粉刷上白色,屋內擺設慢慢成型,整個屋子漸漸地變成心中樣貌時,還是有著很大的喜悅。
⋅
⋅
但是說真的,剛搬進老房時,我也沒想過會這麼長時間地待在池上,原本以為自己會是每個月來這裡一個禮拜,一種短暫時間的工作兼度假。
⋅
不過,隨著每次的居住,越來越習慣池上的空氣與步調,不知不覺將家裡的書籍、工作器材都搬進老屋,如此半年之後,我竟然開始不習慣吵雜的都市,而習慣了出門頭上就是專屬臺東的雲朵和藍天,便在池上越住越久,自然而然成了一個喜愛這裡的移居者。
⋅
⋅
「走走是動詞,也是名詞」
⋅
工作的空檔,喜愛攝影的我會到附近拍照,隨著季節,山、稻田、人物總是如此多變。也因為某些採訪工作,認識東部的農家、返鄉青年等人物,因此也順利成章記錄起他們的生活,便把這些照片、文章放上了粉絲團,也做為自己的池上日記。
⋅
粉絲團名稱該取什麼好呢?對我來說,走走是動詞,也是名詞,加上老房的地址是中山路九十九號,於是,就將粉絲團取名為「走走池上」。很幸運地,許多人願意到粉絲團給我鼓勵,甚至透過網路有了交流,我也從單純記錄移居生活,轉而試著用不同角度去看待池上、東部、產業,希望除了那些大家熟知的觀光景點外,還有一群認真在這裡生活的人。
⋅
⋅
「不能偷懶停下,更加去思考自己可以扮演什麼的角色」
⋅
移居生活後,每一天總有不少美好會發生,像是遇見現在的另一半,而我們也共同思考著這三十坪大的空間,除了做為自己的工作室之外,還能有什麼用途。一步步討論,在移居八個月後,逐步誕生了現在這個半開放式的工作室,名稱則維持原汁原味,沿用了「走走池上」。
⋅
空間的概念很簡單,讓旅人們可以來到這裡輕鬆點杯飲料、彼此交流;隨著認識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朋友,也讓我的視野更加開闊,有些更成為深交的好友。此外,和都市生活最大的不同是,以前工作的時候,認識的新朋友都是新的客戶,而在移居池上後,除了旅人變成朋友之外,周邊的店家朋友更變成自己的最佳戰友,不只沒有互相競爭的感覺,更多了一份互相照顧的情誼。
⋅
⋅
經營粉絲團與空間一段時間後,慢慢思考著自己所學與在地之間的關係,也用空間不斷地實驗與觀察,這才發現「走走池上」的粉絲團族群,除了外來旅人以外,也吸引了許多在地人會來交流,這一點提醒了我不能偷懶停下,更加去思考自己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。於是,我從原本的印製地圖開始,演變成每一季的地圖更新,並放上一些店家採訪報導,讓它彷彿是份地方報紙,我也不標示其販售價格,而單純設置小存錢筒,去觀察消費者是否願意為這份文宣品投入他心目中的價值,我期待這樣對設計理念的支持,帶來的收入能夠支持這份地圖持續地更新下去。
⋅
「讓借冊所變成一個旅人沒有壓力的休息站。」
⋅
除了印製地圖外,在許多旅人的鼓勵下,「走走池上」也出版桌曆,並與好友籌劃在地野餐、市集、影展協辦、導入音樂表演,這些有意義的串連讓移居生活非常地充實。
⋅
⋅
來到二〇一八年底,因為好友阿輝將離開臺灣,繼續他下一段旅程,為了籌措出國旅費,我整理他騎單車從香港橫越歐亞二十四個國家的故事、照片,自費設計、印製,獨立出版了一本書,並在「走走池上」空間和平台販售,也頂下他原本在池上的二手書店「借冊所」。
⋅
雖然頂下「借冊所」對我來說,有著不小的壓力,但我一直很喜歡閱讀,像走走池上的空間就約有一千本以上的藏書讓旅人閱讀,而二手書店「借冊所」則有三千本以上的書,這樣的空間經營,可以說是為了一種理念,我想要讓閱讀資源較缺乏的東部,有個不一樣的閱讀環境,無論是在地小朋友或是旅人,都能來到這裡翻找自己有興趣的叢書。
⋅
此外,在池上生活這四年中,看到許多對鄉村充滿憧憬的朋友來到這裡,但最終帶著失望離開,畢竟在鄉下生活,雖然聽起來很浪漫,但也有更多生活步調、經濟壓力的問題,並不是很多人都能完全習慣。
⋅
⋅
因此,在二〇一九年一月時,我想讓借冊所變成一個旅人沒有壓力的休息站,把這裡轉變為一個實驗空間;除了原有的二手書之外,無償讓喜愛池上的朋友入住,他可以在沒有房租與裝潢壓力的情況下,使用吧檯販售自己的商品、手作小物,如此去評估這樣的收入夠不夠生活,也能透過這一段時間,了解在地的淡旺季與生活環境,若發現真的沒問題,就會鼓勵他開始找尋其他房子,來開屬於自已的店,這個空間就能再交給下一個人使用;反之,若不習慣的話,至少離開池上時,不會有太多滿滿的失落感。
⋅
「下一步?努力實踐著在生活中旅行的態度。」
⋅
近期「走走池上」空間內的書籍類型正在調整,從原本自己較喜愛的設計藏書,開始採購一些農業、環境、文化的書,期待這個空間能夠為地方增加一點點的藝文氣息,也放進一些東部欣賞的藝術家和農民的作品、產品,並開始透過一些活動的交流,讓大家去思考在近年觀光的發展中,除了池上的美之外,還有其它可以欣賞的生活價值,進一步,啟發大家找到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。
⋅
⋅
下一步是什麼……,其實我也還不確定,畢竟移居池上的每一天,我都和這裡的人與土地在學習,住得越久,往往發現自己懂得越少,邊做邊思考,也希望自己能夠與這片土地一同的成長。
⋅
珍惜池上日常的美好,努力實踐著在生活中旅行的態度。
⋅
⋅
本文同步刊載《閱讀的島》vol. 7 〈島嶼的性別記事〉
⋅
⋅
走走池上
958台東縣池上鄉中山路99號
»
Sorry,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