»
老書店的無限可能
»
大約四十年前,池上的人口來到高峰,書局作為居民取得知識的基地,各種雜誌、書本、文具,男男女女們總會在有空時逛書局,甚至成為地方的資訊管道。池上書局位於火車站周遭的街區,附近有百年歷史的福原國小,以及池上一萬多人口的需求,曹姐回憶先生所說的繁榮,當時一間書局可以養活一家十多個人,那是個熱鬧時代。
»
從寂寥中復興,老書店的價值
»
然而時代終究會改變,當網路興起,徹底改變人們購書的習慣,以及超商雜誌的引進,漸漸的這間橫跨三代、傳承七十年的老書店,漸漸感受到村民學子們不再光臨,甚至供應書也不再供書的困境,一不小心老書店將被時代所遺忘。回到民國八十五年,當時曹姐與先生還在台北工作,聽聞公公要將書局關閉,內心不捨的先生,便決定搬回池上接手老書店。對曹姐而言,池上的生活與台北忙碌、衝刺的景況完全不同,曾有一段時間無法適應,是後來孩子出生,才慢慢的取得平衡。「剛來池上的日子,有時還會跑回台北喘口氣,先生也十分體諒我,畢竟從小生活在都市的人,一開始很難習慣池上安靜的日子。」夫妻倆回來後,有感經營書店的困境,於是有三年時間,先生隻身一人回台北工作,曹姐則照顧孩子、守著書店,服務仍對書店有感情的村民。
»
»
這些人當中,大多是成家立業的男女,趁著返鄉來到書店走走,順便訴說離鄉多年來的感觸。充滿回憶的書店,相對於網路書店所提供的即時快速,更擁有無法抹滅的價值。但是,書店仍要生存,光依賴回憶還不夠,更需要投注一股支持的力量,才能讓老書局繼續走下去。某一天,曹姐與先生因緣際會接觸台灣好基金的徐璐女士,當時他們正在池上找尋合作的機緣,希望做出旅客與居民,都可以共享的活動。平時熱心公益的兩人與社區協會會長,與當地其他社團一起協助基金會的企劃活動,而這股活力一直延續至今,從演奏會、講座、野地餐會、夏季辦桌,到現在馳名中外的秋收稻穗藝術節,邀請雲門舞集、優人神鼓等知名團體嘉賓,將藝文人潮領至池上,也無意間將藝文力量帶來書局。
»
»
六位作家,以藝文力量創造無限可能
»
在活動期間,作家陳文茜來到池上,驚艷當地的風光景致,也輾轉聽到老書局所面臨的困境。她與曹姐相談後,認為「一個地方假如書局不在了,那會是多悲傷的事情」,因此貢獻家中藏書,為書局早被供應商斷絕的通路,帶來新的方向。後來知名作家侯文詠也走訪池上,聽聞消息便邀請蔡康永先生一起將藏書送來;目前在池上的駐村藝術家蔣勳也邀請林懷民先生參與,以及曹姐朋友劉克襄先生,共有六位作家貢獻藏書,為原本寂寥的書局,帶來珍貴的情誼,更帶動那些許久不曾踏入書局的人們,喚醒更多人對藝文、知識的重要,以及兒時逛書局的生活片段。
»
»
現在池上書局不僅有作家藏書,更是當地朋友知悉藝文活動的重要管道。在這棟老書局的外牆玻璃上,貼著許多年度舉辦的藝文活動,在最顯眼的位置提醒你未來的行程裡,可以來一點不一樣的藝文步調。書局也提供駐村藝術家所需的創作料材,為池上與藝術家連結通道,我們也可以期待在將來的日子中,繼續看見藝術家在池上孕育出的作文,與大家共同欣賞在地之美。來到池上書局,就等同進入池上的藝文管道,這樣的優勢是網路書局難以取代的,而如此會聚在地藝文的力量,每一天正不斷地茁壯,為池上的將來創造無限的可能。
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