»
在豆腐的香甜中,愛上台灣黃豆
»
說起有機台灣黃豆,豆腐哥張志中總樂於分享所有考究過的知識。從品種、產地、種植,一直到豆漿、豆腐、豆干,他的心中沒有藏私,每個步驟都詳細地解說。四十歲那年,他還是一位連鎖餐廳高階主管,面對的是客人與員工,現在他最常面對的是兩袋黃豆,一個叫高雄十號,另一個是台南四號。人與黃豆的之間,豆腐哥遠離大企業的疏離與枯燥,轉而擁抱土地作物所給予的單純與快樂,特別是台灣黃豆給予的單純滋味,以及散發出的香與甜,那是全世界都無法複製出來的味道。
»
»
離開舊環境,追隨古老技藝
»
當他結束工作回到台灣,在苗栗老家休息、陪伴孩子,有了更多時間觀察生活,發現以往不曾放在心上的事物。某日,他來到鄰里間經營許久的豆腐店,得知有位老師傅用最古老的方法,以鹽鹵來製作板豆腐。相較於以食用石膏作為凝固劑,鹽鹵可以做出硬度、彈性較強的硬豆腐,在料理表現更加多元。聽完老師傅的解說後,張志中從學做豆腐開始,到後來不僅開了豆腐店,甚至從苗栗來到池上,開始學著怎麼種黃豆。
»
台灣黃豆的產量少、價格貴,許多業者為了節省成本,選購從國外進口的基改黃豆。這些黃豆雖然價格便宜,但種植過程卻大量使用除草劑、落葉劑來方便耕作,但並不適合拿來食用,因此在國外多拿來飼料使用,但到了台灣卻通通吃到我們的肚子裡。黃豆與台灣的飲食文化息息相關,所以豆腐哥想改善這樣的情況,於是在老家開設社區豆腐店,告知大家基改黃豆的隱憂,也請嘉南平原的有機小農幫忙契作,希望他們不要放棄黃豆的種植。
»
»
去找一塊田,種植台灣黃豆
»
幾次下來,豆腐哥與小農建立起革命情感,甚至建議他自己種植黃豆,從源頭開始認識。他四處尋找可種植的環境,透過友人介紹來到花蓮富里,看見一整片本土種黃豆,但卻沒有找到合適的土地。之後來到池上,認為兩地只相差數公里,或許有種植的可能。然而他卻在看見一片美麗的麥田後,便決定選擇池上,原因在於兩者作物皆屬旱作,雖然沒有看到黃豆的蹤影,但種植的條件是相同的,豆腐哥說:「池上可以種出那麼好的米,應該也可以結出很棒的豆子。」最後他在萬安派出所附近承租一間平房,將房子後方就是他的黃豆基地。
»
掀開青綠的葉叢,好幾個豆莢就藏在裡面,這些未成熟的豆莢裡包含我們常吃的毛豆。在這片黃豆田中,有奶香味的高雄十號,還有豆子較小較甜的台南四號,兩者加在一起為豆腐哥使用,就是又香又甜、芳香華白的豆腐原料。許多來到豆芳華的客人聽到豆腐哥的講解,知曉台灣黃豆與一般進口黃豆的差別,談話間提到有機黃豆的耕作環境絕不使用除草劑外,品種更出自台灣,「我們所進口的黃豆生產大國中,為了減少人力支出,在生長期間會灑除草劑抑制雜草生長,並且在採收前噴落葉劑方便機器採收,但這些農藥到最後還是會吃進我們的身體裡;此外為了讓黃豆能適應農藥,還造出基因改造黃豆,但這些黃豆是否健康,至今還是疑慮。」除了知悉黃豆的生長過程,豆腐哥也教導大家如何製作豆腐,讓更多人有機會向小農購買黃豆,在家自己做豆腐。
»
»
來體驗學習,古老豆腐技藝
»
在他的廚房裡,一年四季都是蒸汽瀰漫,很難想像夏季時該如何度過。客人跟著豆腐哥從豆田走進廚房,見到兩種黃豆在池上的乾淨水源中浸泡,待豆子膨脹至可用雙手撥開、中間浮出一條線,浸泡的程序就完成差不多了。依照季節氣溫變化,黃豆浸泡長達八小時以上不等的時間後,便可進入磨豆、煮漿的工作,但在變成可飲用的豆漿前,豆子會產出豆渣與豆漿煮沸後的泡沫。這些原本沒人要的東西,因為泡沫富含皂素,可以拿給製作肥皂的人家,營養的豆渣則更多人搶著要,可以用來做充滿古早味的豆渣餅。這些宛如撿寶的景象,也只有在信譽優良、堅持使用最好食材的豆腐店才會出現。接著他拿出台南鹽田所產的鹽鹵,分成三次緩緩地加入豆漿中,還特別告知攪拌的方法,任何細節都不藏私,只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得到最好的成品。這時豆漿已慢慢凝固成豆花,最後放入杉木板模裡,壓上石磚,靜待一段時間後便大功告成。以天然鹽鹵為凝固劑的製作方法相當古老,據傳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,豆腐哥不用快速成型的食用石膏,因為鹽鹵豆腐的孔隙大,烹調起來相當容易入味,而鹽鹵是製鹽中所產生的副產品,既天然又安全。
»
»
做好的豆腐自棉布中掀開,透著微黃色澤,這是豆腐最自然的顏色。大家細心地將豆腐切好,裝入盒中密封起來,就可以帶回家享用。有些客人們吃完自己做的豆腐後,非常想念台灣黃豆的滋味,但製作豆腐耗時費工,於是致電豆腐哥希望能宅配到家裡。此外還有豆干、豆漿可以挑選,不過豆腐哥堅持不加糖,所以他將紫薯加入豆漿當中,用食材的甜份迎合喜愛甜滋味的民眾。
»
»
吃台灣豆腐,用台灣豆最好
»
除了製作豆腐的課程,豆腐哥也以餐飲的工作經驗,細選台灣各地出產的食材,製作豆腐餐給客人享用。有陶缸熟成釀造的陳源和醬油,小農種出的冠軍米,以及自種蔬菜,並且告訴我們每道菜的製作方法,讓每個人在家也可以自己做出獨具特色的豆腐料理。豆腐哥以西式專長突顯豆腐原有的香與甜,當中的柴魚味增、炸醬、義式番茄等不同組合,搭上各以黃豆、黑豆做成的豆腐,還有混合台產馬鈴薯粉、豆渣所作成的豆渣餅,搭上簡單擺盤就是一場樸實享受的農家宴。
»
豆腐哥說,台灣一年進口兩百多萬頓的黃豆,其中基改大約佔了九成。這些黃豆有些當作榨油食用,但更多直接做成豆腐、豆漿給民眾食用,不僅香氣甜味不足,還有可能殘留過多的農藥,因此他想推動在地、擁有社區型態的豆腐店,增加台灣黃豆的栽種面積,也可以幫助小農獲得穩定的市場,並透過體驗、學習製作豆腐的方式,推廣小農們所種的有機黃豆。在過去的農業時代中,因為黃豆的植株富含土地所需的養分,對於使用過度的田地來說,拿來補充氮肥最為營養,所有曾有一段時間,黃豆是休耕期最好的雜糧作物。但是受到國外進口的廉價黃豆,以及採收時人力費用的調漲,漸漸地台灣黃豆逐漸被其他作物所取代,不過台灣擁有大量食用黃豆的人口,然而自產數量卻不及進口中的萬分之一。現在有豆腐哥的力量,以單純的動機,告訴人們台灣黃豆的魅力,如今在他的社區豆腐店中,越來越多旅客願意停下來認識豆腐,明白這塊與我們飯桌息息相關的食材,不應該那麼陌生才對。
»